塑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創新引擎
http://m.igotdog.com2025年09月26日 10:31教育裝備網
■北京市海淀區促進校地協同、資源整合的舉措,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
■各地區因地制宜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,必須深入思考、系統推進,制定清晰可行、多層次、分階段的實施路徑
近日,北京市海淀區宣布與中國人民大學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簽約,構建“基礎教育+高校+高新企業”聯合培養體系,搭建“每所中小學背后有一所高校、一個實驗室、一家科技企業”的資源網絡,塑造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深度融合的一體化創新引擎。這一舉措通過校地協同、資源整合,為各地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。
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,有著其內在規律,需要把握其內在統一性、外部協調性、相互支撐性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我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較2010年增長73.2%,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為人才儲備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北京市海淀區推動“每所中小學配齊高校導師”,正是通過教育、企業、人才資源的銜接貫通、優質共享,打破學段壁壘,賦能教育變革,創新人才培養模式。這有利于及早激發學生科學興趣,培育學生創新素質,為創新人才培養筑牢根基,體現出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性布局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“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”。當前,改革還面臨多方面挑戰。例如,跨部門跨地區協作難,各地發展水平不一,社會資源和學校需求對接不暢,學校制度體系和教師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協同育人的新要求,等等。各地區因地制宜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,必須深入思考、系統推進,制定清晰可行、多層次、分階段的實施路徑,打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之間的堵點。具體而言,以下關鍵問題值得關注。
強化頂層設計,破除體制壁壘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,不是簡單的要素疊加,而是系統性的、綜合性的、深層次的相互融合與協同促進的聚合過程,產生的成效遠大于單個要素作用的效果之和。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,必須堅持黨的領導。中央和地方要協同推進制度創新,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,明確教育、科技、人社、組織等部門的職責分工和協同任務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,形成政策合力,切實保障學校、企業、科研機構、人才市場等多方參與構建創新體系的責任和權益,為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。進一步拓寬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領域的人員流通渠道也很重要。要加強不同領域的人員交流、掛職、任職,推進優秀人才在不同單位間的互聘互認,打破身份障礙,創新適配一體化推進要求的新型人才“旋轉門”制度。
優化資源配置,破解供需錯配。各地政府要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資源整合平臺,加強數據開放和資源共享,打破信息壁壘,建設區域性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庫,系統收集學校、高新企業、科研院所優質資源并開放共享。同時,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,精準識別基層學校的真實需求,讓資源內容與不同學段、學科實現更好匹配。要加強探索政府引導、市場助力的資源供給混合機制,鼓勵高新企業參與教育資源開發,推動產教融合、科教融匯,共同構建可持續的資源供給生態,確保資源配置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需求。針對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,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支持、結對幫扶等方式,加強對薄弱地區的資源傾斜,推動資源跨區域共享和流動。
提升教師隊伍水平,優化教育生態。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,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創新引擎需要加快提升教師能力,突破其專業瓶頸。在教師的職前培養方面,建議師范院校開設科技教育、STEM教育、項目式學習等相關課程,并聯合高校、企業共建實踐基地,幫助師范生提升融合教育能力。在教師的職后培訓機制完善方面,可以根據在職教師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學科特點,支持教師更新知識結構,掌握新型教學方法。在創新教師評價機制方面,建議將科技應用能力等納入考核體系,激發教師的發展活力。在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方面,可以加強校內外的協同性,邀請高校教師、企業工程師走進中小學課堂,與一線教師共同開展教學設計與實施,在實踐中協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。在深化技術賦能方面,應進一步構建智慧教育,搭建統一的數據平臺,促使教學、科研和管理的各類信息能順暢共享,促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真正融入日常課堂。
(作者系浙江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學院分中心執行主任、博士生導師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